close

寫在前面:記不清是誰說的了(好象是濃……或者是紫禁?),說人間五十年裏寫東西的人少有寫完,多半都是挖坑不填的,其實我想寫東西的人自己一定是想寫完的,只是由於某種限制沒有完成而已。就象我這個《日本女天皇》,從200111月動筆,寫寫停停到20024月,主幹都寫了,但寫最後一位——後櫻町天皇時遇到了困難,可查閱對照的資料太少了,所以一直停頓在那裏。今年春節放假,把自己的舊文章翻出來看,盡力把它補完了,不知道眾位看官如何評價這篇文章,不過我想至少可以說對得起我自己了。


日本女天皇



  一直以來日本都被看成一個重男輕女的國家,事實上近代日本也確實是如此,但這不代表日本從古至今都是這樣的,最早的邪馬台國女王就不提了,那時侯日本基本上算是處在母系氏族社會。就日本有“史”以來記載的125任天皇中,竟有八位十任女天皇,而且這八位女天皇還頗有些政績,怎麼樣,夠讓人吃驚的吧!


  前一段被炒的沸沸揚揚的日本皇太子妃雅子分娩一事,實際上最大的熱點就在於生下來的到底是男的還是女的,據說如果是女的,皇位繼承法還要修改。真有些搞不懂,日本歷史上又不是沒有女天皇?後來又查了一些資料,發現“女天皇”確實有很多可以炒作的地方,也就是說日本的女天皇同中國的女皇(就武則天一個)、西方國家的女王在各個方面確實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下面就把考證結果給大家彙報一下。
在文章開始之前還要說明一下:文中提及的各種史料都來自相關書籍或網站(其實這是廢話,我自己是沒法親自考證的),大家主要要看的是評論——日本的女天皇同中國的女皇、西方國家的女王有什麼不同的地方,那才是區區在下自己的想法,歡迎提出批評指正。


概論


  從神武天皇(前660-585)開始到現在的明仁天皇(1989-),一共是125任,其中有八位十任女天皇,她們分別是推古天皇(592-628皇極(齊明)天皇(642-645655-661持統天皇(686-697元明天皇(707-715元正天皇(715-724孝謙(稱德)天皇(749-758764-770明正天皇(1629-1643後櫻町天皇其中皇極和孝謙兩位女皇都是兩次登基(前後的稱號並不相同)


  這些女天皇登基之前,有些是皇女,有些是皇后,大部分都是因為較特別的原因才得以繼承皇位的,說白了就是上層貴族派系鬥爭在特別狀態的產物。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很多女天皇在繼承皇位的時候,皇族實際上是有男性繼承人的,這一點歐洲很多王室在沒有男性繼承人才立女王是有很大不同的。之所以出現這種傳女不傳子的情況,只不過是因為朝廷裏有很多掌實權的大貴族(比如說早期的蘇我氏和後來的藤源氏甚至更後來的德川氏)為了自身的利益而選擇了和自己有血緣關係的皇女,象推古天皇、明正天皇的例子都很典型。


  還有一種情況,是因為男性皇位繼承人年齡太小,為了防止皇族內部產生糾紛,就暫時找一個女性繼承人臨時頂上去。換句話說也是皇室內部鬥爭的擇中產物。


  不過從這些也可以看出,日本歷史上有很長的一段時間(主要是飛鳥、奈良時期),並不太在意女性成為天皇的。


  不過有些人可能要問了——女天皇的皇位繼承人是怎麼選的呢?有這種疑問實際上是很正常的,就拿中國唯一的女皇武則天來說,晚年對於是傳位給兒子還是傳位給侄子猶豫了很長時間的,這可是關係到皇室血統的問題呀。皇后繼承皇位還好說,如果是皇女繼承皇位將來再傳兒子皇位豈不變成了外姓人?


  我要說不必擔心,這一點對於歐洲王室確實如此,但在日本不是,日本人的解決方法很“妙”——沒有皇室血統就不能當皇后(當然有違背這條規矩的特例,近代這條規矩也有些放鬆),還沒明白?說白了就是近親結婚(其實嚴重的多,很多是不分輩分的,只看政治需要,跟戰國時期收兄弟做養子當繼承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關鍵是這種結婚方式當時是被看作很正常的而不受任何非議。


  不過有一點我不明白,從醫學上來講,近親結婚後一代受影響是非常大的,更何況是這種世世代代的近親結婚?倒沒聽說哪任天皇是傻子先天不足什麼的,抑或就是而只是我們不知道?


  在結束這篇概述之前,還要特意提一下,大化改新大家都知道吧,可大化改新開始於皇極(齊明)天皇執政期間,大家是不是有些吃驚(也就是說當時是女天皇執政)?


  還有就是明正天皇,看看她在位的時間,是不是和戰國時代很接近?其實她和德川家康還有很近的血緣關係呢?還有“島原之亂”時在位的就是這位女天皇,大家知道嗎?


一、33推古天皇


二、35皇極天皇


三、41持統天皇


四、43元明天皇、44元正天皇


五、46孝謙(48稱德)天皇


六、109明正天皇


七、117後櫻町天皇


本文


一、推古天皇


  推古天皇(554628)是廣泛被認可的日本第一任女帝(總排行是第33位,在此之前有神功皇后即位為女帝一說,但疑點頗多,未被廣泛接受),是第29任欽明天皇的第3皇女,母親是蘇我稻目的女兒,在位時間是592628年,相當於中國的隋末唐初。


  西元五、六世紀,日本中部的大和政權漸漸地統一了東到關東、西到九州的國土。但內部矛盾也越來越尖銳,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是部民的反抗,關於部民我不想多解釋,畢竟和本文的關係不大,大家可以查一下日本史,很容易找到答案的。第二是地方豪強的勢力大大加強,對抗中央,這個也不消說了,日本歷史上很長的時間都是這樣的,第三是掌握中央政權的大氏姓貴族內部的矛盾大規模爆發,這和本文關係比較密切一些,下文著重講講。


  當時掌握中央政權的大貴族主要分為兩派,一派是以葛城氏、平群氏、蘇我氏為首,一派是以大伴氏和物部氏為首。


  53912月,欽明天皇在蘇我氏的大力支持下即位,任命蘇我稻目、大伴金材、物部尾興等為大臣,葛城氏和平群氏以在先前的權力鬥爭中失勢,後來因為朝鮮半島上日本支持的任那國被滅亡等問題,負責軍事的大伴金材也被排擠。由此朝政成了蘇我氏和物部氏總攬的局面。


  55210月,百濟聖明王譴使向日本天皇獻“釋迦牟尼金銅像”等物,欽明天皇向大臣詢問是否接受佛教,蘇我氏認為應該接受佛教,而物部氏反對。


  圍繞著“尊佛滅佛”的鬥爭進行了30多年,這期間欽明天皇死(5714月),其子敏達天皇(第30代天皇)即位,注意:本文的主角推古天皇是敏達天皇的皇后,參照附錄的皇室譜系,大家可以看出敏達天皇、推古天皇實際上是同父異母的親兄妹!5858月,敏達天皇死,用明天皇即位(第31代天皇,也是欽明天皇的兒子,更是推古天皇的同父同母兄弟),用明天皇只在位不到兩年時間,5874月死。其時蘇我稻目已死,其子蘇我馬子專權更甚。


  為了自己推舉的皇位繼承人即位,蘇我氏和物部氏發生了大規模的武裝衝突,最後蘇我氏獲勝,蘇我馬子推舉了自己的外甥為崇峻天皇(注意,用明天皇、推古天皇也都是蘇我馬子的外甥(女),但他們和崇峻天皇並不是一個母親,蘇我稻目先後將兩個女兒嫁給了欽明天皇)。


  蘇我馬子的如意算盤打的叮噹響,偏偏事與願違,崇峻天皇和他並不一條心,時常想除掉蘇我馬子,蘇我馬子就指使手下東漢直駒暗殺了崇峻天皇,又找理由殺了東漢直駒,於59212月推立推古天皇(主角閃亮登場)!!


  囉嗦了這麼多,才講到正題,但我想還是必要的,從上面的介紹,大家應該看出幾點問題:敏達天皇、用明天皇、崇峻天皇、推古天皇4位元實際上是兄妹關係,屬於平輩分,這種平輩分的皇位繼承人先後即位在日本歷史上很正常的,但在中國就不可想像,當然是“父傳子,子傳孫”了。不過我個人想法覺得這種現象的實質就是輪流坐莊,不同派系的皇子(女)輪流即位,好在大氏姓貴族外戚之間來個平衡。


  就在這種特定的環境下,推古天皇得以即位(按說她至少有3個成年的兄弟,這些兄弟的皇子會有一大堆吧!),正所謂時勢造英雄也!


  推古天皇一即位就顯示出非常強的政治實力,事實上她在作為敏達天皇皇后時,在政治上就已經很有作為。推古天皇改變了崇峻天皇那種直接與蘇我馬子對抗的方法,而是採取一種懷柔政策,巧妙地加強了中央集權。


  推古天皇任命其兄用明天皇的兒子廄戶豐聰耳王子為皇太子並攝政,這位就是日本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聖德太子!他的母親是蘇我馬子的女兒,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推古天皇的用人藝術,也可以看出蘇我氏與朝廷關係的密切(世代聯姻呀!)。


  推古天皇和聖德太子為了加強皇權,先後採取了很多有效措施,大致如下:


  首先是加強了對佛教的支持。這當然不是只支持佛教這麼簡單,當時佛教在日本流行的並不廣泛,蘇我氏支持佛教,只不過是撈取政治資本。現在佛教變成了朝廷直接支持的了,一方面有利於統治,另一方面也削弱了蘇我氏。所以說宗教重來都是統治階級用來加強統治的工具。


  第二項舉措是建立了一種新的官制——冠位十二階制。就象科舉制度剛剛建立起來的時候大大促進了社會的發展一樣,這個“冠位十二階制”在當時也是非常進步的,其實說白了這個制度就是兩條,一條是冠位的授予權在朝廷,另一條是冠位的授予只看個人功績和能力與出身門第無關,這一條實際上對大貴族勢力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


  可以說,雖然日本的大化改新是差不多半個世紀以後的事,但改新的基礎是從推古天皇即位後開始的。


  第三條舉措就是加強對中國的學習和聯繫,試圖與中國建立平等的外交關係。


  其實中日的交流來往可以追述到漢朝,《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裏都有相關記載,但真正開始和中國密切加強聯繫往來確是從推古天皇開始的。


  607年推古天皇派使團前往中國,並攜帶國書,國書中一改以往甘為中國屬國的提法,追求與中國(當時是隋朝)平等的外交關係(國書中出現“日出處天子”、“東天皇”等字樣)。對於這一點我是很讚賞的,我知道我這麼講可能會有人罵我賣國賊什麼的,不過我想,中國和日本畢竟是兩個國家,我們不能被日本欺負,也決不需要日本臣從,很多中國人這種“大國”史觀該改改了,這種妄自尊大的想法只會使自己落後,落後就會被欺負。據說當時的隋煬帝對這國書也十分不滿,只不過山高皇帝遠,拿對方沒轍也就作罷了。


  雖然推古天皇不肯臣于中國,但從中國吸取有用的東西卻從來沒停止過,想想隋朝的統治時間才多長,在這段時間裏推古天皇共4次派使團訪隋。唐王朝建立以後,日本的使節團也沒有因中國朝代的更迭而中止訪華。


  在推古天皇的大力支持下,聖德太子依據中國儒家德思想指定了《十七條憲法》,這《十七條憲法》成為日本最早的管理國家德守則,內容我就不多說了,跟中國古代的那些法典也沒什麼區別。


  政治上的交流必定帶來經濟、文化上的交流,大量的漢文化的輸入使日本迎來了歷史上第一個文化繁榮時代——飛鳥時代,這個想來大家都會比較清楚就不多說了(限於篇幅也只能如此,好在飛鳥文化的介紹也很容易找到)。


  需要指出的是:推古天皇雖然重用了皇室出身的聖德太子,加強了中央集權,控制了蘇我氏等大豪族的權勢,但這一點做的很不徹底,或者我們可以認為她並不具有從根本上去除這些豪族的能力,或者是她不想(畢竟她本人也和蘇我氏有著很密切的關係),不管怎麼說,在推古天皇去世後,蘇我氏專權依舊,並且越來越無法控制,這是後話按下不表,不過我們實在也不能對推古天皇求全責備的。


  6212月,聖德太子去世,推古天皇也進入了風燭殘年,但他們努力去進行的變革和改新的效果已明顯表露出來,日本進入了一個繁榮發展的時代。


  6283月,推古天皇病逝(75歲,很高夀的),但圍繞皇位繼承問題卻起了軒然大波,因此也引出了日本歷史上的第二任女天皇——皇極天皇。


  前面主要是推古天皇即位前後日本的局勢以及推古天皇進行的各種改革,最後這一回想從“人”的角度談一下這位政績卓著的女皇,當然這種評論基本上就是個人的感覺了。


  前文已經提過推古天皇同蘇我氏親密血緣關係以及她得以即位的原因。所以推古天皇一即位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對待蘇我氏及其他大貴族。


  推古天皇在這個問題上表現出了非常高超的政治手腕和不同尋常的個人魅力,這從她採取了很多削弱大貴族的手段(這些手段前文已經提到),卻沒有使以蘇我氏為首的大貴族有什麼過激反應(崇峻天皇就是個典型的例子)就可以看出。事實上蘇我氏在推古天皇執政期間也還是非常“規矩”的。


  女皇即位有一個普遍性的頭痛問題——皇嗣的問題,在這一點上,推古天皇也做的不錯,她沒有立自己的兒子(同時也是敏達天皇的兒子)為太子,其實她有足夠多的理由這麼做。


  她立用明天皇的兒子聖德太子為皇太子顯然也是經過了深思熟慮的,既考慮了才能方面又利用了聖德太子與蘇我氏的特別關係,使得聖德太子能立即被廣泛接受而地位穩固。


  她對聖德太子各項改革措施的支持也是堅定不移的,在聖德太子死後還想立其子山背大兄皇子為嗣(由於推古天皇病逝沒能實現)。


  推古天皇在病逝之前,下詔要求不要厚葬自己而把自己和兒子竹田皇子葬在一起,這也能從一個側面表現出推古天皇做為“人”應該具有的一些優秀品格。


  總體來說,推古天皇在8位女天皇中可以算是政績最顯赫的之一,能與她媲美的只有天平女皇孝謙。相比之下,孝謙晚年寵倖妖僧道鏡,政治日趨腐化,為人為帝就遠不及推古了。


二、皇極天皇


  推古天皇在聖德太子死後,想立其子山背大兄皇子為嗣,但這件事並沒有確定下來。但推古天皇病中曾經幾次召見山背大兄皇子,明確地希望他可以繼承皇位,謹慎執政。


  不過這只是推古天皇一方面的願望而已。自從聖德太子死後(6212月),蘇我氏的勢力重新抬頭,6265月,蘇我馬子死,其子蘇我蝦夷繼承了他的位置,蘇我蝦夷的能力和野心又遠在其父之上,他開始暗中擴充勢力。


  6283月,推古天皇歿。蘇我蝦夷開始向外散佈謠言說推古天皇要將帝位傳于敏達天皇的皇孫田村皇子,為了達到立田村皇子為帝的目的,蘇我蝦夷把朝廷中有勢力的大臣都請到自己家裏,脅迫他們支持田村皇子即位(讓我想起了董卓,看來古今中外權奸都是一個樣的),但還有一部分人不肯服從于蘇我蝦夷,其中還包括蘇我蝦夷的叔叔摩裏勢,但此時蘇我蝦夷的勢力已無法控制,他攻滅了摩裏勢並擺平部分皇室成員的反抗,於6291月擁立田村皇子為舒明天皇,此時距推古天皇死已有10個月。


  舒明天皇即位後封自己的親兄弟茅淳王的女兒(親侄女)寶皇女為皇后,這就是本文的主角——後來的皇極天皇。


  蘇我蝦夷雖然如願以嘗的擁立了舒明天皇,而且舒明天皇確實成了他的傀儡,蘇我氏大權在握,但他還是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舒明天皇總會死的,而理應繼承皇位的兩個繼承人——聖德太子的長子山代大兄皇子以及舒明天皇于蘇我馬子的女兒所生的古人大兄皇子,都不能讓他滿意。


  641年舒明天皇死,蘇我蝦夷採用其父推舉推古天皇為帝的方法,推舉舒明天皇皇後寶皇女為帝。6421月,寶皇女正式即位,是為皇極天皇。


  皇極天皇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即位稱帝的,她同死了的舒明天皇一樣,也是蘇我蝦夷的傀儡,這麼一比她同推古天皇可就差的遠了(同樣都是被權臣擁立的),事實上皇極天皇在政績上完全沒法同推古天皇相提並論,但由於歷史的原因,她兩次登上了天皇之位(加一起9年的時間),並且經歷了日本歷史上最重要的變革之一——大化改新,所以在提起女天皇時,皇極天皇還是值得大書特書一筆。


  在皇極天皇執政期間,蘇我氏的權勢急劇擴張(盛極而衰的先兆)。蘇我氏的各種罪惡暴行這裏就不多說了,只特別提出兩件事:第一件事是蘇我蝦夷不經朝廷允許就把象徵最高官階的紫冠授予了自己的兒子蘇我入鹿,這事情發生在642年初。第二件事發生在64211月,蘇我入鹿派兵殺死了可能繼承皇位的山背大兄王一家。因為這兩件事,不但平民百姓反抗蘇我氏的鬥爭加強,就是上層貴族甚至皇室內部人員也開始結成反蘇我氏的聯盟。


  這裏需要說明的是:在當時不論日本的統治階級內部如何爭權奪利,他們實行的對外政策(主要是對唐的政策)卻基本上是一成不變的,赴唐的留學生和僧人回到日本後,對日本在各個方面的革新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特別要提出的是南淵請安,他回國以後開了一家私塾,很多貴族子弟都前來學習,這其中就包括著名的中臣鐮足。


  中臣鐮足的出身門第我查了很久,也沒找到統一的說法,就不提了。中臣鐮足屬於很有報負、在政治上也有野心的那種人,當然這麼講並不是否認他對皇室的忠誠,後來的藤源氏(中臣鐮足的後代)的專權也不能全怪到他的頭上。


  中臣鐮足先聯絡了不滿蘇我氏的皇極天皇的弟弟輕皇子(這種事當然要有皇室的人出頭了,中臣鐮足只不過是智囊而已),後來又與中大兄皇子(皇極女皇之子,後來的第38代天皇天智天皇)結為密友,他們同拜南淵請安為師,學習中國唐朝的思想文化和治國方略,漸漸地形成了反蘇我氏的小集團。


  難能可貴的是中臣鐮足的思路十分清晰,他並沒有不顧實力對比的盲動。他努力用各種手段爭取一部分朝廷重臣,比較典型的是蘇我石川麻呂,蘇我石川麻呂本是蘇我入鹿的堂兄弟,但在中臣鐮足的說和下將女兒遠智娘嫁給了中大兄皇子,從而完全地站在了反蘇我入鹿勢力這一邊。同樣被爭取的還有擁有軍權的阿倍內麻呂和佐伯連子麻呂等等,這一方面說明了中臣鐮足高明的政治手段,一方面也表明蘇我入鹿人心盡失、離滅亡不遠了。


  中臣鐮足和中大兄皇子等反復商議,覺得要消滅蘇我入鹿就必須使用政變這一特別的手段,他們默默地等待著機會……


  中大兄皇子和中臣鐮足等待的機會終於來了。


  645612日,韓國使者向皇極天皇進獻貢禮,這天清晨,蘇我入鹿來到皇宮前,在宮殿門口,一名歌舞伎的巧言戲語使蘇我入鹿“笑而解劍”(這是史書上的原話,具體的過程無法考證,不過至少可以說明中大兄皇子和中臣鐮足對政變做了充分的準備而蘇我入鹿一無防備)。


  皇極天皇親自出席了進貢典禮,中大兄皇子和中臣鐮足各持武器埋伏在殿側,宮中的近衛軍按中大兄皇子的命令將十二道朝門關閉上鎖。這種不尋常的舉動依舊沒有讓蘇我入鹿生疑,看來他死的一點兒也不冤枉,整個兒一蠢材……


  殿上由蘇我石川麻呂朗讀表文,原定的計畫是他在讀表文時發出信號,佐伯連子麻呂等一齊動手殺死蘇我入鹿。


  但是由於佐伯連子麻呂等在關鍵時刻不敢動手,表文快讀完了,蘇我石川麻呂連緊張帶著急也是汗流浹背。蠢材蘇我入鹿居然還問蘇我石川麻呂為什麼這麼緊張!!!幸虧蘇我石川麻呂巧妙的演示了過去。
時間一點一點的過去,機會失去就不再來,中大兄皇子當機立斷,沖上殿堂舉劍刺傷蘇我入鹿,其他人也都跟著動手。


  蘇我入鹿見逃不掉,就向皇極女皇求饒,皇極女皇開始也很吃驚,但在聽完中大兄皇子斥責蘇我入鹿罪行的話後,沒有做任何表示,只是默默轉身離開大殿返回內宮,於是蘇我入鹿死於亂劍之下。


  政變的過程大致就是這樣的,但皇極天皇在政變中到底是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呢?


  有些說法說皇極天皇知道中大兄皇子和中臣鐮足的政變計畫,還有些說法是女皇實際上支持至少默許了政變,我覺得這些說法都沒什麼事實根據,從皇極天皇在政變當時的反應以及政變後三天做出退位決定這兩條來看,皇極天皇根本就不知道中大兄皇子和中臣鐮足的政變計畫,更談不上默許或支持了。


  還有一種提法——中大兄皇子和中臣鐮足發動政變,殺死蘇我入鹿,逼迫由蘇我氏擁立的皇極天皇退位,這種說法我也不敢苟同,首先我認為皇極天皇不太可能是被逼退位的,這從後來她又一次的登上皇位就可以證明。


  作者個人的觀點覺得:皇極天皇本身不是個權力欲很強的人,只是在蘇我氏的擁立下才“不得已”即位的,她本人估計也沒什麼政治才能,這一點從她幾無政治上的建樹也可以推論,更重要的是她沒有任何實權,完全是傀儡,估計這個天皇也當的沒什麼意思!所以就借這個機會退位大吉了!


  書歸正傳,中大兄皇子和中臣鐮足在誅殺了蘇我入鹿政變取得初步成功後,緊接著採取了非常有效的後續手段,首先,他們沒有把矛盾擴大化,而是做了很細緻的“統一戰線”工作,很快就得到了皇室其他成員和權貴毫族的歸附(大家可以對比一下王允和呂布誅殺董卓後的舉動以及後來的事態發展)。


  蘇我入鹿的父親蘇我蝦夷在得到蘇我入鹿的死訊後決定起兵反抗,但此時已經眾叛親離,不得已於613日自焚身亡,大貴族蘇我氏獨霸朝綱的歷史也告結束,蘇我氏從此退出歷史舞臺。


  皇極天皇退位後本來想把皇位傳給中大兄皇子,中大兄皇子本人也就此事徵求了中臣鐮足的意見。中臣鐮足勸中大兄皇子將皇位讓給輕皇子(皇極天皇的親弟弟,中大兄皇子的舅舅),這也是題中之意,顯示自己不是為了奪權才殺死蘇我入鹿的,更何況當時中大兄皇子上有長輩(輕皇子),平輩分中還有兄長(古人大兄皇子)。當然中大兄皇子的這一舉動進一步得到了皇室其他成員和大豪族的支持。


  6456月,輕皇子在中大兄皇子的大力支持下登上了天皇的寶座,這就是第36代天皇——孝德天皇。立中大兄皇子為皇太子,改年號為大化。


  當時中大兄皇子是大權在握,孝德天皇也只是傀儡,中大兄皇子發佈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這就是日本歷史上有名的大化改新(關於大化改新的具體內容這裏不再多說了,否則就嚴重跑題了,好在這些內容很容易就查的到的)。


  65410月,孝德天皇病死,中大兄皇子在仔細權衡後推舉自己的母親——皇極天皇復位,並與6551月正式登基,是為第37代天皇——齊明天皇。


  大家注意,在孝德天皇死後,中大兄皇子沒有選擇自己登基,也沒有讓孝德天皇的兒子有間皇子登基(在孝德天皇在位期間,古人大兄皇子謀叛被誅,後來齊明天皇執政期間,有間皇子也因謀反被殺),而是選擇了皇極天皇復位,是大動了一番腦筋的。皇極(齊明)天皇又一次被動的成為了天皇,也可以說是造化弄人呀!


  齊明(皇極)天皇在重新登基以後,依舊只是個傀儡。朝廷大權依舊掌握在中大兄皇子手中。


  齊明天皇對於大化改新的各種政策也基本上是採用了中立的態度,既不反對,也不去大力提倡和發展,不過凡事欲則立不欲則廢,大化改新的成果已經大打了折扣。


  齊明天皇晚年開始變得奢侈揮霍,大規模地修建亭臺樓閣,大量的徵用民工使得社會矛盾大大加劇。


  658年—659年,齊明天皇派大將阿部比羅夫(象西方人的名字??)平定蝦夷(幕府的征夷大將軍征的可就是這個“夷”呀)!


  661年,以救援百濟為名,皇極天皇派兵侵略朝鮮半島(注1)。


  6617月,齊明天皇病死。


  皇極(齊明)女皇是日本歷史上的第二任女天皇,而且還是第一個兩度登上帝位的女天皇,但她在政治上的作為沒有任何值得誇耀的地方,既無法和前面的推古天皇比較也遠遠不及後來的持統天皇和孝謙天皇,只能以“平庸”來形容,但她所處的時代正是日本由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的重要時期,而作為在位天皇也多多少少發揮些作用,所謂時勢造英雄,她也算得半個英雄吧。


  注1:關於日本本次侵朝事件,我也大致考證了一下,來龍去脈大致如下所述吧。


  562年,新羅兼併了與日本關係甚密的朝鮮半島南端的任那(這段史實在介紹推古天皇時提過)。到七世紀中期,高句麗、百濟、新羅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爭戰(這個中學歷史講過)。654年,新羅武烈王即位,與中國唐朝結盟以牽制高句麗、百濟勢力。659年,百濟攻新羅,武烈王求援於唐朝。660年唐高宗派大將軍蘇定方率水陸軍十三萬人援助。7月大敗百濟。百濟兩次派使往日本求援,並要求送還在日本作人質的豐璋王子。


  日本答應了百濟的要求,但具體出兵的日期我並沒有查到,應該是661年上半年到662年上半年的事情。據此看來,很多資料上的提法“天智天皇出兵朝鮮……”就值得商榷(天智天皇就是中大兄皇子),因為齊明天皇6617月才死,那麼出兵朝鮮應該是齊明天皇在位期間發生的才對,更何況在齊明天皇死後中大兄皇子並沒有立即即位而只是稱制,直到6681月才正式即位為天智天皇,所以即使出兵朝鮮是在齊明天皇死後,“天智天皇出兵朝鮮……”的說法還是有問題,因為那時他還沒即位呢,不能叫天智天皇。
好了,不鑽這個牛角尖了,下面接著講。


  662年春,豐璋王子歸國後繼位執政。緊接著百濟君臣內訌,新羅乘機進攻。3月日本派軍27000支援百濟。8月,又派萬餘人增援。


  得知日本軍事動向的唐、新羅聯軍,以戰艦170艘埋伏于白村江口,大敗日本、百濟聯軍(具體戰況我故意省去,是不想大家看著太高興而忘記我們直到現在在很多方面還在受日本欺負,“白村江口”海戰也許是中日戰爭中唯一的中國全勝的戰例。它改變了中日關係數百年甚至更久,為什麼這麼講大家往下看)。


  軍事上失敗後,天智天皇(中大兄皇子)深恐唐、新羅聯軍進攻本土,自664年開始,花費巨額資財,先後建築了四道防線。又不得不重新審查自己的對外政策,先後與唐、新羅恢復了國交關係。


  簡單地說,那個年代的日本是被中國打“服”了。不得不與唐朝交好,又不停地派遣唐使學這兒學那的,想想那時侯唐朝要是打不贏,倭寇只怕從唐朝時就有了吧……


  再想想甲午海戰,如果那時中國還能大贏(當然實力決定一切,那時侯我們已經不可能贏了),或者我們就沒有了這一百多年來的屈辱……


  我們常說日本是崇拜強權的國家,充滿了奴性,這個是不錯,但是我要說實力才是一切的保證,我們要再次將日本打翻在地……


  哎……又會被人說跑題了,不過有些話還是不吐不快呀!!!


三、持統天皇


  介紹持統天皇,還得從齊明天皇去世開始。6617月齊明天皇死後,中大兄皇子並沒有立即即位(理由考察中),而是以皇太子稱制得名義總攬大權,直到6681月才正式即位為第38代天皇——天智天皇。
天智天皇在位之初,繼續進行著內政改革,並宣佈立自己的胞弟大海人皇子為皇太子,並陸續將自己包括鸕野皇女在內的4個女兒都嫁給了大海人皇子(以弟位嗣並將自己的女兒嫁給弟弟,真是怪怪的……)。這位鸕野皇女就是後來的第40代天武天皇(大海人皇子)皇后、第41代天皇——持統天皇。


  為了把事情交代清楚,我們還得講講天智天皇,他雄才大略,是推動大化改新的主力,但到了晚年也昏庸起來,想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大友皇子,所以開始疏遠和排斥大海人皇子。67110月,天智天皇病中中召見了大海人皇子,假意以天下相托,同樣雄才大略的大海人皇子自然明白皇兄的意思,表示願放棄


  天下為天皇的病體出家,天智天皇同意了他出家的請求(看來是老病糊塗了,這種表態也能信?)。


  大海人皇子在其妻鸕野皇女(持統天皇)等的陪同下前往吉野出家。天智天皇則宣佈了大友皇子為皇太子。


  671123日天智天皇死,喪事還沒辦完,大友皇子就在5日匆匆登基,是為第39代弘文天皇。


  這位弘文天皇估計是那種典型志大才疏的,剛一登基就想除掉大海人皇子。6725月,以修造皇陵為理由,準備襲擊大海人皇子的出家地——吉野。大海人皇子聞訊于6月潛回自己的領地——美濃、尾張。


  7月初,大海人皇子揮師近江擊敗弘文天皇,這就是日本歷史上有名的壬申之亂(當年是壬申年)。


  準確的說,大海人皇子與弘文天皇之間的這次戰爭,沒有正義和非正義的區別,完全是皇室內部的爭權奪利的鬥爭,不過從結果來看,大海人皇子的勝利還是符合歷史發展潮流的。


  6732月,大海人皇子正式即位,就是第40代天武天皇。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在天武天皇執政的14年裏,成為皇后的鸕野皇女一直參與其中,並在朝廷的很多大政方針問題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這其中包括對“壬申之亂”的善後處理、682年《飛鳥淨禦原朝廷令》的頒佈等等。681年,天武天皇立鸕野皇后的長子草壁皇子為皇太子。


  6867月,天武天皇死前留下遺詔“今後天下事不論大小,皆聽命于皇后和皇太子……”由此可看出天武天皇對這位皇后的信重。鸕野皇后也沒有讓天武天皇失望,于68610月以果斷措施粉碎了大津皇子的謀反陰謀。


  可惜天不遂人願,草壁皇子急病死(是否為正常病死無從考證),鸕野皇后不得不親自執政。


  6901月,鸕野皇后正式即位為第41代天皇——持統天皇(正式即位前的3年多鸕野皇后仿其父中大兄皇子的舊例“稱制”)。


  持統天皇即位後,繼續天智天皇和天武天皇進行的改革,但這其中還有些須不同。天武天皇時代,廢除了天智天皇設立的太政大臣、左右大臣等官制,有一點點朱元璋“廢丞相、設六部”的感覺,宗旨是加強中央集權,權利只集中在天皇、皇后及少數皇室成員手裏。持統天皇在位期間,又重新設立了太政大臣等官位,由高市皇子出任。


  持統天皇在文化上的貢獻也非常巨大,前文已經介紹過了飛鳥文化,可以算的上是日本文化的第一個大繁榮期。在持統天皇的倡導和扶持下,日本文化又迎來了第二個繁榮期——白鳳文化(白鳳據說是天武天皇未正式採用的年號)。白鳳文化和飛鳥文化是一脈相乘的,都是以佛教文化為主體的,一般的說法是以大化改新作為時間分隔點。


  持統天皇在執政期間的一個重大舉措是用了四年的時間在大和三山修建了藤原宮,藤原宮採用著完全的中國式風格,十分雄偉壯麗。


  持統天皇還有一個創舉——“太上天皇”稱號。6978月,她讓位給自己的孫子(草壁皇子的兒子),是為第42代文武天皇(當時僅15歲)。持統天皇作為“太上天皇”輔佐朝政(持統天皇應該是日本歷史上的第一位太上天皇)。


  701年,在持統上皇的支持下,文武天皇公佈了《大寶律令》,史學界把《大寶律令》的制定和頒佈作為日本封建制度確立的標誌,這是持統天皇又一重大貢獻。


  討論持統天皇的政治成就時,也是無法把她和其夫天武天皇(大海人皇子)分開來討論的。她在位時間不長(690-697年),只當了不到8年的天皇,但真正在政治上發揮作用的時間卻很長(大約是670-702年,有30年之久),這讓人聯想起中國清朝初年的孝莊太后,確實有很多相象的地方。


  在天武天皇沒有正式即位之前的所有“政治磨難”中,持統天皇始終都是堅持站在天武天皇一邊(大家也可以注意到她與天智天皇和後來的弘文天皇都有十分密切的血緣關係)。


  可以說,持統天皇一直是在背後支持天武天皇的主要力量,天武天皇的政治成就有很大一部分要記在持統天皇的頭上。


  天武天皇死後,持統天皇又轉而支持自己和天武天皇的兒子草壁皇子,在草壁皇子意外急死後才不得不走上前臺即位執政。古人雲“開創難,守成更難”,持統天皇能把父(天智天皇)、夫(天武天皇)所力導的大化改新堅持下去並大力發展,確實十分不易。


  持統天皇看來也不是那種權力欲很強的女人,當自己的孫子成年以後,立即就讓了位做了太上天皇,這在以前沒有先例,所以基本上應該不存在“被迫”讓位的可能性。


  當了太上天皇后,她還支持文武天皇重用藤原不比等(這個名字在以後的章節中會經常看到,大家注意了),頒佈了著名的《大寶律令》。


  70212月,持統天皇病死。死前下詔,改天皇死後土葬為火葬、厚葬為薄葬,確實也是個了不起的革新。


  在研究持統天皇的時候,有一個問題也很吸引了我的注意力,那就是天武天皇(大海人皇子)的年齡問題。關於這個問題日本史學界也沒有定論,連《日本書紀》中的記載也有很多前後矛盾的地方。


  持統天皇的父親天智天皇(中大兄皇子)生於626年,死於671年。持統天皇本人生於645年,死於702年。那麼我們認為天武天皇是生在626-645年之間,理由還是比較充分的。


  天武天皇和持統天皇的長子草壁皇子死于689年(28歲),應該是662年出生。誅殺蘇我入鹿的時間是6456月,並無天武天皇(大海人皇子)參與其中的說法,以其後來表現的政治能力等考慮,他沒有參與此次事件的主要原因就是當時尚在年幼。而史籍記載天武天皇(大海人皇子)在大化改新過程中做出很大貢獻,因此我個人的意見天武天皇(大海人皇子)的出生日期應該在635-645年之間。


  這個問題就先說到這裏了。


四、元明天皇、元正天皇


  本次將兩位天皇放在一起介紹基於以下原因:元明天皇、元正天皇系母女關係,在位時間均不長,元明天皇(661-721707-715年在位),元正天皇(680-748715-724年在位),而且兩位天皇都是中途讓位成為“上皇”,在政治上也繼續發揮著作用,很多事情無法割裂開來,所以就一併講了。


  70212月持統天皇死後不久,7076月年僅25歲的文武天皇也因病夭亡。其時文武天皇的兒子首皇子只有7歲,所以由文武天皇之母草壁皇子妃(其父為天智天皇,她同持統天皇實際上是姐妹,卻做了持統天皇的兒媳)即位,這就是第43代天皇——元明天皇。


  這裏提醒大家注意一下:草壁皇子是天武天皇和持統天皇的長子(皇太子),在天武天皇死後不久急病死。這個前文都有介紹。


  另外,元明天皇即位時是皇太后的身份(相對于文武天皇而言),這一點也很特別。日本女天皇即位時多為皇后的身份(前面介紹的都是如此),而後面將要介紹的孝謙天皇和明正天皇均是以皇女的身份即位的。


  因為皇位繼承人只有7歲而另選人即位也是很有日本特色,也是很明智的,這在中國是不可以想像的(在這方面日本比中國強),中國的皇帝在這個年齡即位的還很有一些。這種小皇帝即位的壞處顯而易見,想想看也就能想起來康熙皇帝成為了千古一聖君。


  把中、日的皇位繼承制度對比一下,重視血統關係上是一致的,相對來說日本的寬鬆一些,只要有皇室血統就可以考慮,而中國卻會強調“唯一”性,舉個例子:日本皇位中以弟繼兄稱帝的情況很多,而在中國以弟繼兄多半都伴隨著“篡位、謀反”等特別事件。


  閒話就說這些,下面轉入正文。


  元明天皇即位後立即有了三項重要舉措。首先是改元為和銅元年(708年),並開始鑄銀錢和銅錢流通;其次是下詔令興建平城京(奈良),最後是任命藤原不比等為右大臣。表現出了很大的政治魄力。


  7103月,元明天皇正式下詔把國都從飛鳥的藤原宮遷到平城京,從710年起到794年,國都定在奈良這將近1個世紀的時間,就是日本歷史上著名的“奈良時代”。奈良城完全模仿中國唐朝的長安城建造,南北長4.7公里,東西長4.2公里,總面積近22平方公里。中間的朱雀大道將奈良分為東、西兩京(也叫左右兩京,這也是官位左京大夫和右京大夫的由來)。


  遷都奈良之後,元明天皇繼續實行了很多穩定政治、發展經濟、繁榮文化的措施,而且也成效明顯,盛世的前兆已顯。


  712年,太安萬侶將所撰的《古事記》進獻給元明天皇,《古事記》記載了日本從古到推古天皇年間的史事,是日本最早也是最重要的歷史文獻。無論如何一個國家、一個政權開始有修史(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99國語言天才彼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